有位母亲说在儿子3岁前,她上厕所不注意关门,孩子常常跟进去。后来她感觉孩子愈加懂事了,让他看到自己蹲马桶的样子不好,就不再允许孩子跟进去,孩子不听,非跟进去不可。母亲非常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总没什么成效,母亲只好强行把门闩上,孩子每次都在外面拍打着门,哭得声嘶力竭,有一次甚至哭吐了。从此,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母亲去厕所这件事上,即便他正和外婆玩着,或正在看电视,母亲想悄悄地溜进厕所时,他不知为何总能发现,会立刻丢下正做的事,冲过来高喊“不让母亲上卫生间”。这位母亲很发愁,天天上卫生间成了一件警察抓小偷的较量,感觉真是累人。
我对她说,既然前面已说过道理,没用,就不要再讲,换一种办法,用问问题的方法来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成效或许更好。我建议她问孩子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不让母亲去厕所,那你感觉母亲尿裤子里好还是尿马桶里好?”大部分孩子第一问就可解决问题,他们会非常快看出来,尿裤子不好。孩子一旦给出这个答案,多半不会再阻拦母亲去厕所。个别孩子,由于和父母为这事拧巴了挺长一段时间,或许会故意别扭着回答,说尿裤子好,那样下面父母问第二个问题。
“你喜欢母亲开心,还是喜欢母亲不开心?”通常情况下,孩子一定会选择喜欢母亲开心。就像爸爸妈妈本能地会爱孩子,孩子也会本能地爱爸爸妈妈,想讨好爸爸妈妈,所以在这个问题中,几乎极少有孩子会选择要母亲不开心。如此问的目的,是引导孩子对第一个问题重新做一下选择。假如孩子重新做出正确选择,要真诚地表示出愉快,一定孩子很懂事。然后让孩子在外面等着,并给他一个期待,让他看看一会儿母亲出来后,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
对一个婴幼儿来讲,只须有一两次,他领会到正确选择的快乐,看到母亲由于我们的选择而开心,正面心理得到强化,问题多半就解决了。万一你的孩子实在是特别,到这里还不可以,固执地选择要母亲不开心,那继续问第三个问题。
“你期望母亲只不过今天不开心,还是明天也不开心?”我几乎不相信什么婴幼儿会继续选择让母亲不开心,只须他选择了明天要母亲开心,事情就又可以回到第一个问题上,按前面的套路来解决。最意料之外的是孩子继续选择明天也不让母亲开心,母亲在第二天可以接着问同一个问题:母亲今天由于不可以正常上厕所不开心了,你期望明天母亲开心吗——父母问话的态度拿捏好,要平和而真诚。夸张的口气会误导孩子,让他以为这只不过个游戏,故意做出错误的选择,以延长游戏时间;当然更不可以表示出生气,那样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坏,刺激其负面心理。只须孩子感觉母亲内心没恨意,他绝不可能一直要母亲不开心。
这位母亲后来告诉我,她问到第二问,问题就解决了,非常有效。
工作中我见过一些“屡教不改”的孩子,确实叫人感觉棘手。但假如深入认识一下他们的家庭生活,总会发现根源在于父母的固执。很多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愿在孩子面前放手我们的想法,不管大事小事,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他的不同,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劝说孩子服从,让弱小的孩子举起想法的白旗。假如有人告诉他说要改变的是父母自己,他会感觉被冒犯、被挑衅,很生气。他们爱我们的想法超越爱孩子,而孩子在如此一次又一次的“投降”中,心理渐渐被打垮,假如没阅读或其他思想导师扶植其精神之树成长,思想就会渐渐萎缩或变态,思维方法慢慢变得畸形。
如此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第一丧失倾听的兴趣,进步出超越常人的防御心理,同时产生“道理免疫力”,就算这个道理本身非常有道理,他也本能地排斥,紧急的甚至会发生道德免疫力;第二,独立意识丧失,不可以对一件事进行诚实、深入的考虑,失去正常判断力,思维流于肤浅和平庸;第三,心态变得苛刻,对理解别人不感兴趣,兴趣只在怎么样用我们的看法征服他们,占据上风——如此的生活活中容易见到,他们和“别人”几乎没一同认同的看法,几乎从来不可以在一件事上持有相同的怎么看。
有人说不要滥用药品,他就说生病了还是要吃药的,不可以以偏概全;有人说孩子不可以打、要尊重,他就说孩子和孩子不同,有些孩子是需要打的;甚至有人说60岁以上妇女不适合穿高跟鞋,容易扭伤或摔倒,他也会发表我们的见解,说不穿高跟鞋的老人也有摔倒扭伤的……我老家管这种偏爱抬杠的人叫作“杠房生的”。表面看,这类人说话一直一分为二,又全方位又客观,其实他们只有两种看法:你的看法,我的看法。并且前者一直错误,后者一直正确。“杠房生的人”其实思辨力特别弱,缘由是他们的能量不可以用于真诚的思辨上,主要用于不停地反抗其他人的话语上,一生也总是在这种无端的消耗中庸碌地度过。而如此一种心理,假如不自知,会通过言传身教,产生代代相传的恶习。
之所以说“教条无关紧要,教养才要紧”,并不是完全否定言语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口头教育的适度性和行为教育的重要程度。这里另有3条建议。
第一,想给孩子讲点什么道理,需要第一确认这“道理”你一个人也相信。
我在工作中常常遇见心口不一的父母,譬如有些父母明明自己对孩子的考试分数斤斤计较,向我讨教的问题却是: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怎么样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他不要在乎分数?
把“怎么样说”仅仅理解为一种说话方法,这是一些人在教育上一直不能要点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像文字所到之处是一个人的考虑所到之处一样,语言所到之处,也应该是一个人观念所到之处。与其向其他人讨要说话方法,不如静下心来想想,我一个人到底是如何想的?
第二,防止向孩子灌输庸俗价值观。
日常可以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父母自己站位不高,却沉迷向孩子传达一些并不高明的见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生活经验。譬如有些父母暗示孩子不必在学习上帮助别的同学,给其他人讲题既费时,又容易被其他人超越。生活就是角逐,其他人走得靠前了,你就落后了。孩子从这类所谓的生活道理上,掌握了小钻营、小算计,却学不到巨乳襟、大情怀。如此的“讲道理”,事实上是在减少孩子的视线和胸襟,束缚限制了他的进步。
教育的真的筹备是健全自己,想要给孩子讲出能让他飞翔的道理,父母自己就要具备蓝天的胸怀和高度。假如感觉我们的高度不够,不了解该怎么样说,什么也不说总比胡说好得多。
第三,切不可把“不讲道理”做成“不讲理”。
有一些父母确实极少对孩子讲道理,他们非常直接,三句话不对就把孩子骂一顿或打一顿,这就不是大家这里所说的“不讲道理”,而是不讲理了。更有的父母,对孩子简单暴力,却在事后美化我们的行为。比如,打了孩子,然后又深情地讲“孩子,我为何打你”,通过煽情来为我们的行为找遮羞布。这真的是强盗逻辑,矫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层面的不讲理。
卢梭说过,每件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人的一种爱好。有气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种语言的,他通过这种语言,能说服人心,作出行动。想让孩子懂道理,父母就要口头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如此孩子才能了解道理——像绕口令了——这就是教育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