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与孩子正确相处,一直是个很难把握的问题。却不知,每一个爸爸妈妈都有可以借助的七个工具,不知你用对了吗?
第一个工具是“无条件的爱”
做为爸爸妈妈爱孩子是大家的天性,但有意识的爱孩子,是培养孩子非常重要的一种办法,当一个人被无条件地爱着的时候,他的自信心就会大增!自己会尊重自己,进而尊重其他人。在他的心灵中会感觉到自我价值的产生,即自我价值开始萌芽。而无条件地爱着孩子,是培养孩子安全感和勇气的非常重要的办法。
第二个工具是“鼓励”
美国有个大教育家说过一句很偏激的话:“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不了解除去鼓励还有哪些别的办法!”我觉得这句话当中80%的成份是真理。教育,鼓励是需要天天做的事情。对你说的孩子:“没问题!父亲相信你!”你要天天不断地巩固。可是大部分父母恰恰相反——“你就是不可以,哪个家孩子都比你强得多!”这类父母仿佛是专门来为孩子泄气的。每位父母都应牢记: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而鼓励是需要天天做的事情!
第三个工具是“表彰”
表彰是孩子做对行为、获得成绩的时候,给他加油的核心办法。当孩子的一个行为做对了,大家准时的表彰才能使孩子的行为固定下来,才能使他下次接着再做。所以表彰是父母常常要做的行为。孩子天天、每星期总会有优良的行为,或者获得小的成绩,譬如用过东西放回原处,父母应准时的表彰,表彰会把行为确定下来。表彰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阳光,对于一个孩子来讲,被表彰,意味事情做对了,被认同了,他的自我价值会上升,自信会增强。
第四个工具是“确认”
一个行为是对的,不按期是错的孩子是不了解的,父母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里不带有任何表彰和批评,父母要客观地帮助孩子分清是非。事实上确认是父母帮孩子培养价值观的一系列过程。所以,父母要了解孩子不会自动的了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这类都是学来的,是大家父母不断灌输的结果。父母要帮孩子分清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五个工具是“理解”
有的父母说,孩子就是不跟我讲话,近期他学习成绩降低,在学校和老师作对,回来什么也不和我说!我问哪些原因?他说不了解。假如你去投医,大夫什么都不问,就给你开药,那他百分之百是个江湖郎中!
一个孩子行为上出现偏差可能有二十个缘由,你想讨偏方,药不对症能治病吗?不少人让我简单的出偏方,我开玩笑说“打”。有不少学校的“父母会”就是如此给父母开偏方的!这么武断!拿人当玩笑一样。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父母和孩子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大家需要打造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孩子从一生下来,他的人格就是和你一样平等的。你要不把他当成和你一样平等的人来对待!
在能力上,要考虑到孩子是待培养的,是需要你持续的培养的小动物。大家的不少父母恰好弄反了:人格上不可以平等对待孩子,能力上却苛求孩子什么都会!父母要用“理解”这个工具走进孩子的心灵,不再批评、苛刻。
倘若说你有工作上的烦恼,来找我谈谈,我什么也不问,劈头盖脸地把你一顿数落,你一定感觉我是否有问题,都没搞清什么问题就骂我一顿!可是大家不少父母对孩子却是不问缘由,开口就批。在“理解”问题上,父母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来对待,不带任何的价值评判的,单纯听孩子说他有哪些理由。
请父母记住一句话:“任何一个人做任何一个行为,在他一个人看来都有绝对的原因!”孩子的行为在他一个人看来,总有他一个人的原因,只是这类理由在成年人看来是错误的!或者说是不成立的。假如你搞不了解他的原因是什么,想改变他的缺点是不可能的。假如你不可以彼此倾听他们的心声,就没办法搞清他行为是什么原因。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通过“理解”打造孩子的自我尊重感,他可以和其他人心灵相通,感觉自己有能力交流,感受彼此有能量流动,这个时候亲子关系就稳定了。
第六个工具是“伴随”
孩子不是需要大家的钱,而是需要父母的人本身!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有句话简单得不能了:“人需要人!”它的意思是,一个人需要在人的环境下才能长成完整意义的人,也就是他需要其他人的存在,对他确认、理解、鼓励,最后他得以打造独立的人格!孩子在出生后,他的成长处在一种孤立无援的状况,他就会孤独、无助、没安全感,需要父母的伴随。不然,他会日渐产生恐惧感、对生活的无助感,也就没方法成长。太多的父母由于自己事情太忙就用钱打发孩子,其实大错特错。假设在此时此刻,让孩子选择给他100块或者爸爸妈妈用1小时来伴随他,来认识他的生命,他或许会选择100元钱。这是由于,他一个人不了解他真实的需如果什么,他的潜意识里更需要爸爸妈妈用1小时确认他的价值,随着他成长!大家既要把孩子在主体资格上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又要在思维办法上考虑他的人格是待发育的、能力是待培养的,所以还不可以完全理解大家的意思。这也是儿科大夫难当是什么原因。孩子在非常小的时候只不过哭,不了解自己什么地方不舒服,大夫需要像兽医对待小动物那样去察看、知道。孩子缺少爸爸妈妈的爱,他一个人并不了解,更不会表达。这无需大家父母去领会、去伴随孩子!通过伴随来认识孩子,通过伴随消除孩子的恐惧感。
第七个工具是“批评”
这是应该很小心慎用的工具。“批评”只有针对行为本身才可能起用途。用这个工具的首要条件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关系稳定!如此批语才有用途。假如父母和孩子互相不理解、不信赖,即便批评是正确的,是直指行为的、不损害人格的,孩子依旧不同意你的批评,这个时候批评只能起不良反应。批评是很专业的事情,没经过练习,极少有人会把批评做对。因此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尽可能不需要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