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教委主任苏明做客2015上海“民生访谈”。苏明在访谈中明确表示,上海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所谓“入学难”问题。不少人所说的“入学难”其实是一种“过度择校难”,以后更多区县或将推行“学区房限令”政策,以促进就近入学的公正、公平。除此之外,说到今年上海教育的工作重点,他透露,今年上海将颁布面向2030年的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规划和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上海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入学难”
4月、5月正是本市婴幼儿园、小学、初中报名时段,今年上海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改革力度较大。今年上海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除初次用全市统一在线报名平台外,还在前几年试点基础上,全方位推行上海户籍人口人户离别登记入学政策。
苏明介绍,截至现在,报名网站用状况平稳。近年来,上海通过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推行学区化和集团化办学等系列手段,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进步,但客观上仍然存在非理性、盲目性的“择校”行为,不只影响入学公平,也给各区县准确预测适龄儿童入学数目、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资源导致不小干扰。“启用这个报名网站,目的是保证入学机会公开透明,更好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杜绝因信息不对称给予房地产中介的炒作机会,缓解父母入学焦虑。”
数据显示,从2010年开始,上海在园儿童数目飞速攀升。截至去年底,在园婴幼儿50.29万人,这个波峰将会逐步传导到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为应付高峰,上海教育部门持续加强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力度,5年来,全市新增婴幼儿园351所(总数已达1462所),增量部分绝大部分来自郊区和人口导入区域。
2013年,静安区率先实行“一个门牌号一居住户,五年内只接收一学生”(双胞胎、单独二孩例外)政策,随后,虹口、闸北、宝山等区也先后实行。前两年实行成效看,这项手段在一定量上缓解了房地产中介机构对部分“热点”公办小学相应地区非理性房价炒作,促进就近入学公平、公正。
“上海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所谓‘入学难’问题,对于上海户籍的孩子来讲更是这样。”在苏明看来,现在上海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水平是有保障的,期望父母能理性看待入学问题,就读合适孩子的学校,既便捷父母接送,也有益于孩子健康进步。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最近启用
推行新的普高学业水平考试规范和构建高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这次高考考试改革的两个要紧配套手段,也是高考考试招生“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考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要紧内容。针对社会各界关心的《上海普高学业水平考试推行方法(试行)》和《上海普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行方法(试行)》两个文件,苏明透露,现在已按程序向教育部报备,等到获得批准后,会准时公布推行。
在去年市政府公布的上海高考考试改革总体策略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核心内容都已明确。苏明说,马上颁布的《上海普高学业水平考试推行方法》,主如果对操作实践中的细节和环节做系统设计,譬如考试对象、考试次数、考试成绩有效期、考试成绩应用、考试报名费等。
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打破单一分数评价标准,评什么?如何评?哪个来评?苏明说,上海高中综合素质记录和评价的主要内容将凸显素质教育价值导向、强化综合性,将品德进步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革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范围。为了使评价客观,将于最近启用全市统一的高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软件,提供规范的统一标准管理,确保数据真实;在信息录入上,明确高中学校作为信息录入主体,尽量使用客观数据导入方法,以客观性确保真实性。同时把部分原本很难考察的主观性指标,转化为参与有关活动状况的记录及成就,让评价内容可考察、可比较、可剖析。
还有不到两个月马上迎来高考考试,根据高考考试招生“三年早了解”的基本规律,市政府去年公布推行的上海高考考试改革策略从2017年开始推行。苏明提醒,今年秋天高考考试政策基本延续往年,没大的变化,请各位考生安心筹备。
就业总量重压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不少高校公布的就业率并不低,但为什么一些毕业生仍会感觉难?苏明说,去年在整体经济下行重压较大的状况下,共有2.97万家用人单位到上海学生事务中心登记对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用人需要,对应届生需要的职位总数为20.06万个,比2013年增加近30%。从实质状况看,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时,考量原因还不少,包含薪酬待遇、行业前景、晋升机会、地域地方等。对追求就业水平较高的毕业生来讲,与他们的期望需要相互匹配的职位肯定是有限的。
据统计,今年全市高校毕业生总数17.8万人,与2014年基本持平(其中研究生4.3万人、本科生9万人、高职高专4.5万人)。苏明介绍,从大体上看,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仍将面临较大重压,就业总量重压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市教委对此高度看重,已与各高校、全市各单位一同协作,合力开设更多就业新平台,挖掘更多就业新职位。
“从当前情况看,用人单位需要与大学毕业生的过高薪酬、职位期望、素质储备不匹配,是今年大学生就业需引起看重的问题。”现在正值大学生就业黄金时段,他期望全社会一块关心,一同促进大学生就业。各高校积极推进学科进步和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对接服务行业企业进步需要,促进人才培养“适销对路”,同时大学生也要树立起“大众化”的现实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