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我一定是过不好了,哪个让我是初中三年级毕业生。”一个女孩捧着一大堆复习提纲,口中喃喃自语,神情十分无奈。
就在今年放寒假前,某校一位班主任在黑板上写了如此一段话:“为了将来,请你忘掉节假日。考好了,每天都是新年。”在父母会上,她更是发狠话:“离考试只有5个月,用最后150天,搏孩子一生的幸福,值!”对此,教育专家提醒父母,再要紧的复习迎考,也要顾及人的承受能力,不然后患无穷。
不可以把教育投入当“炒股”
前不久,某校举行了模拟试题,然后按分进行了“四大名校”、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区重点和一般高中的“排名”,每一个学生都获知了我们的“坐标”。回到家,一位张姓妈妈说:“儿子这次考分只能进区重点,我不太认可。我的底线是进市重点。这几年家花了5万元学费,让他进了民办初中,不考进市重点,这类钱不是白花了吗?”
类似这种想法,在民办初中孩子的父母中较为常见。另一名高中毕业生,父母从进校起就请家教,已用去了3万多元。他们觉得,进民办初中,或请家教都是“投资”。这种把教育投入当作“炒股”的想法,会让孩子背负非常大的重压。
用脑过度影响学习成效
据悉,目前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每晚不到12点是不敢入睡的。“离考试时间愈加近了,这个寒假,你就不要与同学出去逛马路了,新年大家也舍弃走亲戚,所有为了你考上重点。”一位父母的这番话,让孩子心里感觉沉甸甸的。
专家指出,借助寒假复习无可厚非,但不可以通过剥夺孩子的基本休息权利,来换取学习成绩的微小提升,这不只违反生活规律,而且用脑过度后,反而影响学习成效。
父母更要有“平时心”
“你这次考大学,必须要考上一本,不然所有免谈。”一位孙姓父母对儿子的期望值,在其进高中前就早早确定了。“其实按我的学习成绩,考二本中自己喜欢的专业,也是很好的选择,也不至于太吃力。”他透露,爸爸由于当年没考上自己喜欢的大学,因此就把期望寄托在他身上。“可即便再拼命,我也未必就能考上啊。”
不少初中毕业生现在都处在如此一种状况,考好了能进市重点,不理想就可能进区重点。但父母却明确表态:“非进市重点不可,没商量的空间。”这无疑让这类可上可下的毕业生感到重压重重。
对寒假中出现的这一幕幕,华东模范中学校长董君武觉得,现在绝大多数考生的重压已经太大,即便父母不说,他们也能感觉到来自各方的重压。假如父母再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压”,孩子的承受力就会失衡。在这个“很时期”,父母对待孩子还是要有“平时心”,千万不可以舍本求末。
本报记者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