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止是学生听之有趣,学有所获,想有所得,忆有所感;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又像是从事一种导演职业,想办法要把教和学的关系统一块儿。它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专拣好听的讲,以讨好学生;更不是板上钉钉,有板有眼,所有根据既定模式,墨守成规,招惹学生反感;好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多元的,经过优化组合的,不露痕迹的,但又是有据可查的;它应该是无迹可寻的,应该是贯穿课堂一直的,但不是主宰课堂成败的。说的形象点,好的结构模式应该像魔术师手中玩的纸牌,无论如何神出鬼没,总受魔术师的控制;又像是弹力球上系着的棉纶绳,无论弹力球怎么样奔腾跌宕,一直不脱离棉纶绳的牵扯。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要么是教师一讲到底,要么是学生自学到头,中庸的做法是讲练结合——无论哪种做法,都有其模式。我要谈的便是模式的隐显问题和优劣问题。一般说来,过于显现的模式和过于守旧的模式均有以下一些弊病:
(一):格式化痕迹明显,受教材牵制显然。无论什么课文,什么体裁,教师都若以不变应万变,这多少有点呆板,同时自然不自然地给学生一种不敢打破近况的定势影响,早晚也会让我们的学生变成墨守成规的呆子,对新模式的适应能力减弱。
(二):影响学生求知兴趣,使课堂教学陷入疲软状况,老师上课没新鲜感,最后招致学生厌恶。
(三):对语文教程上的精品篇目来讲无疑是一种灾难。无论哪种课文,都运用一种既定模式,一方面体现的是教师的水平问题,其次也影响学生对语文精品篇目的赏析,达不到鉴赏的目的。
那样,到底如何构建语文教学模式,构建哪种教学模式才算是达成了语文教学模式的优化组合呢?我觉得构建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根据学科特征,以语言表述作为模式的承启链。
语文教学实质上是语言的整理,是语言的艺术。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预想课文有关内容的表述方法和遣词,从而让课文无生气的内容变得灵动飘逸,叫人回味不尽。有如此一个例子,说两个教士在做礼拜时都想吸烟,其中一个对主教说:请问我在祈祷的时候能否吸烟?主教拒绝了他。另一个则说:请问我在吸烟时能否祈祷?主教答应了他。同样的需要,只因表述不同,产生了不一样的结果。如此的例子还不少,如非常存在争议的“逸马毙犬于道”的古文句的表述就有七八种之多,这足以说明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述的重要程度。
(二):坚持以学生同意能力为首要条件,以书面语言为主流的语言表述模式。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应依据学生的文化层次和同意能力,作出不一样的表述。比如为表达“时光白白的流逝”这个意思,对高初中生大家可以说“蹉跎了很多岁月”,但在中学生面前如此说就看上去不大适合了,只能说是“浪费了很多时光”,同时表述时,教师应尽量的用法书面语,追求一种“雅”的语言;方言或口语虽也在“通俗易懂”方面增色不少,但若用滥了,也会干扰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语言。
(三):依据具体篇目,优化组合分类构建最好模式的原则。
从事语文教学者都了解,适应于说明文的教学模式不可以用来给学生解说记叙文;同样,记叙文的教学模式也不可以用来讲析说明文。一般说来,说明文的剖析需从说明对象,说明办法上切入,从而引导学生剖析之,重在培养学生的剖析认识能力;而记叙文则从事件本身入手,教给学生事件表述的办法,方法,当然不可以忽视的还有语言表达。散文重在乎境的赏析体味,诗歌重在乎象的领会和诗意的挖掘;议论文重在逻辑的推理和道理的剖析上;小说则重在整体故事情节的把握和人物的赏析剖析上。篇目不同,其教学重点不同,在模式设计上就需要教师依据具体篇目,组合出最好模式,从而提升语文课的魔力和水平。
(四):留给模式更多的弹性,在具体施教中注意灵活增删有关内容的原则。
这实质上是教法有无灵活性的问题。死的模式教活的课,必然会有非常大的弹性,加之语文学科从素质教育的面上来看,讲课中的灵活和内容的延伸或压缩日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有无魔力的重点所在,但需要注意,压缩不等于把该讲的不讲,延伸不是一发不可救药,恰如其分的延伸是容量的增加,反之,则成了题外话。这个度,好的语文教师肯定能把持。一句话,课堂教学中,内容是明线,模式是暗线。
或许有人会拿“教无定法”来反诘,这自然不会形成争论的焦点。所谓“教无定法”也是针对死板的教学模式而提出的,它的精神内涵和原则四是一脉相承的。
总之,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突破,看上去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实则是矛盾的统一体。构建是为了总结经验,发挥经验之长;突破是为了打破传统,解放思想;构建是为了优化重组,是获得成就的保证;突破是锦上添花,且事半功倍。